自法净禅师将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名声传出山外之后,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因其调胃健脾、祛痰利湿、疏风解表等功效受到热捧,来灵源寺请药之人更是络绎不绝,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的供应量需求也越来越高。为此,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入主灵源寺的第三十六世祖真谛禅师首创晒筐,使得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能大批进行制作。
真谛禅师,俗姓柯,名联芳,惠安东岭人,隆庆元年(1567年)出家,精佛理善武功。入主灵源寺之前,真谛禅师就对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有所耳闻,直至入主之后才发现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供需紧张,随着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四季皆宜的疗效和保健功能的提升,更是使得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供不应求。一天,念完佛经的真谛禅师来到后院,看到弟子在后院地上晒药材,风一吹常常把药材吹去少许,而收拾的时候往往带着尘土,还需要重新筛选药材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。真谛禅师见此,想起了晒筐。“在地上晒的确是面积大,能晒得多,可是后面的工序多了,而且还可能造成浪费。若用大晒筐岂不省事。”带着这个想法,真谛禅师组织弟子开始编织晒筐,晒筐利水且方便实用,让菩提丸的制作效率大大提升。
听闻灵源寺要用编织的晒筐来晒药材,老百姓们业积极的给寺里送来自家编织的晒筐,希望能为寺院做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出些力。更有山外的大户人家专程来到灵源寺,给寺院送来大大小小的编织晒筐,这使整个寺院菩提丸的产量提高了,也使菩提丸(即今灵源万应茶)更加深入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