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山好作西天界,源水能通南海潮;
菩提制丸享闽誉,众生皆赞万应茶!
灵源万应茶作为首批入选的中华老字号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沿海及东南亚是享誉海内外的极具特色的名药。
在中央、省委、省政府对中药及中成药企业的高度重视下,福建省委于2017年9月14日,就《福建省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(2016-2030)实施方案》进行解读。解读中指出,中医药在常见病、多发病、慢性病、疑难杂症、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,中医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力明显提升,初步形成了医疗、保健、科研、教育、产业、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。而福建省中医药源远流长,名医辈出,拥有片仔癀、灵源万应茶饼、老范志神曲、八宝丹等一系列特色名药,应当对此类特色名药进行重点扶持。
1.1元末明初:将军皈佛制菩提,百药精制救众生
据灵源寺历代僧尼名录记载,灵源万应茶的创制人是明代灵源寺三十一世祖沐讲禅师。沐讲,俗名张定边(1318-1417年),原籍湖北沔阳,元末至正年初参加陈友谅率领的农民起义,是义军将领之一,至正二十三年(1360年),陈友谅在与朱元璋大战中身亡,张定边于洪武元年戊申(1366年)“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,为避前嫌削发为僧,自号沐讲禅师。入空门后,不闻尘俗事,究心佛理,率住山僧尼志尚、利济取山中之百草,用姑师井之水炮制药饼,光施万民,不求图报。”张定边于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九月十九日坐化,在世春秋九十九。
据民间口碑相传,沐讲禅师炮制的药饼名为“菩提丸”,是采集红茶、鬼针、青蒿、飞扬草、爵床、野甘草、墨旱莲等灵源独特的青草药,加入上等茶叶,并配以中药精心炮制,以供患病僧尼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。
1.2民国时期:灵源寺的镇寺之宝
600年来,寺中僧尼世世代代继承此秘方,不使失传。
民国时期,虽动荡不安,缺医少药,灵源寺僧仍坚持广施汤药,救助万民。使得万应茶,美誉流传于海内外。
1.3解放后:传承创新谋发展,“菩提丸”改制成“灵源万应茶(饼)”
1951年灵源寺僧王广武将“菩提丸”改制成“灵源万应茶(饼)”,该药具有疏风解表、调胃健脾之功能,对伤风感冒发热、中暑痢疾、腹痛吐泻等疾病疗效显著,更是一种防暑降温的理想药茶。
灵源万应茶为纯中药制剂,以袋泡茶和块状茶为剂型,块状茶为福建古老独特的药茶剂型,袋泡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剂型。
1982年,两厂合并为一厂,厂址设在曾林村,名为“晋江灵源茶饼厂”,开始批量生产,行销国内外。
1990年,该厂更名为“泉州市灵源制药厂”,生产规模日益扩大,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检测手段和先进生产流程的制药厂,驰名中外的“灵源万应茶饼”成了该厂的拳头产品之一。
1994年入编国家卫生部部颁标准。
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,福建地区民众为抗击非典,争相购买灵源万应茶。
2004年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。
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。
2008年入选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·中医养生”。
2018年企业完成重组,成立“灵源药业有限公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