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报道,近日,吉林十多家医院宣布取消成人普通门诊输液。生病时,“能吃药不打针,能打针不输液”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。
但在我国,很多人认为输液好得快,医院输液大厅经常出现“吊瓶森林”的场景。
输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,尤其是在急救、病情危重、肿瘤化疗、病人昏迷或吞咽困难等情况下,静脉输液都是非常好的给药方式。
但是否需要输液应该由患者的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,而不是凭空臆想。
临床上不乏有一些患者可能只是得了普通的感冒,但是为了不将感冒传染给家人,或者能尽快恢复状态投入到工作中,
选择了静脉输液来治疗感冒,这其实是不必要的。
因为输液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:
>>>菌血症
药液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被细菌污染,那么被污染的药液输入身体后可能会引起菌血症。
>>>热源反应
热源反应是指在输入含有热源的药液后,患者出现冷颤、高热、出汗、呕吐等症状。
>>>药物过敏
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,往往是较难处理的,临床上就有患者因为药物过敏而死亡。
>>>微粒堵塞血管
即使是在超净的条件下,液体药品中也会有极小微粒混入的可能。如果长期大量输液,这些微粒可能会堵塞毛细血管,
甚至形成肉芽肿,而肉芽肿是有可能发展为癌症的。
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输液带来的风险,遵医嘱输液。
转自医学微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