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媒体 HOME / NEWS MEDIA
为什么夏季会湿气重?如何祛湿?

1560498736376829.jpg

 到了夏天,听到一些患者朋友说:“常会有全身乏力、疲倦、甚至少眠心烦、口舌生疮等症状。”

1560498771263354.jpg

     有的人以为自己是上火了,吃了一堆降火的都不见好!这是因为身体有湿而引起的!夏天炎热,常常让人忽视了“湿气”的存在。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的人,反而夏天特别多。夏季着凉,是因为湿气缠身引起的!

微信图片_20190614155011.jpg

为什么夏天会湿气重

      关于湿气有两种说法:一是外湿,夏季的雨水多,空气比较潮湿,容易导致人体外湿气;二是内湿,这是因为体内脾虚造成的。

  现代人生活在冬有暖气、夏有空调的环境中,人体感觉舒适,身体却受不住。夏天本该是出汗的季节,却因为使用空调,导致汗液挥发不出而淤积体内。

  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,抵御病邪的能力也就差了,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,造成阳气虚衰。且在酷热的季节,人们除了贪图冷气,还酷爱冷饮、凉菜,一杯冰镇啤酒下肚,从里到外都透着凉快劲儿。殊不知,为贪图这“凉快”,已将湿邪深埋在体内,成为困扰健康的一大隐患。

1560498880128501.jpg

      古话说: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。湿性黏浊,如油入面。”湿邪不去,吃再多的补品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,隔山打牛。去湿气邪毒,刻不容缓!

食疗“祛湿”法

  通过食疗的方法,对体湿,肥胖,皮肤暗黄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效果!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遇到夏季湿气重的问题,今天就把秘方分享给大家!

做法:

  1、红豆、薏米、燕麦、荞麦和赤小豆洗净后,放入锅中用清水浸泡4小时以上。

  2、泡好后就开火煮,先大火煮至水烧开,然后转小火煮。

  3、在煮好前20分钟放入冰糖继续熬煮至冰糖融化即可关火。

  薏米是常用的中药,又是普遍、常吃的食物 。性味甘淡微寒,有利水除肿、健脾祛湿、舒筋除痹、清热排脓等功效,为常用的利水滲湿药。

 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,心气虚,饮食不节,运动量少,脾虚湿盛。既要祛湿,又要补心,还要养脾胃,非红豆、薏米和燕麦莫属。熬成粥,可以让其有效成份充分为人体吸收,也不给脾胃造成负担。

穴位“祛湿”法

1560499073102183.jpg

  承山穴是有效的祛湿穴位。它在足太阳膀胱经上,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。所以,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,排出人体湿气。

  大多数人,只要轻轻一按承山穴,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,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;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,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,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。身上的湿邪,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。所以湿热体质者一定要注意记住这一保健大穴,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。

健康食物“祛湿”法

1560499087948076.jpg

  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。比如,凉拌食品,冷饮。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忌口,因为“甜腻化湿”。生冷食物或是凉性蔬菜,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,不宜无限量食用。如生菜沙拉、西瓜、大白菜、苦瓜等,要在烹调时加入葱、姜,降低蔬菜寒凉性质。酒助湿邪,酒精少碰为好。

健康习惯“祛湿”法

 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、盖潮湿的被子,被子(垫絮)要经常晒。

  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,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(淋雨后要及时换上干衣服)。

养生茶“祛湿”法

DSC_4536-拷贝.png

       灵源万应茶有木香、枳壳、荆芥、赤芍、大黄、甘松、天花粉、槟榔、白扁豆、飞扬草、枳实、稻芽、茯苓等59味药食同源中药食材组成,能够有效地祛湿调脾,古法炮制确保了中药精华的完美释放,可以让你在享受茶饮的同时达到祛湿健脾效果。

       湿气重既与体质有关,也与饮食有关。另外,外部气候也是引起湿气重的重要原因,比如南风天、梅雨天就多湿气,而且夏季气候也极易引起湿气重,这是为什么呢?

      夏季气候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征:一是热,二是湿,即“湿热”。导致湿热情况的除了夏季天气多变,高温闷热之外,饮食方面也是一大诱因,因此夏季保健,除了注意天气变化还要注意饮食上的调理。

      夏天炎热,天暑下迫,地湿上蒸,湿热交蕴,所以暑多挟湿,表现为胸闷、脘腹胀满,倦怠、乏力,便溏、苔腻苔厚。这是为什么夏天得病,不论胃肠疾患,乃至于其他内伤杂病,多有夹湿的原因之一。夏季也是多种蔬果的季节,很多热带特有的水果如菠萝、榴莲、芒果等都属于助湿之物。在高温湿热的夏季不宜多吃,特别是当明显感到环境湿气带来的不适时。

      既然已经知道湿气是体质及饮食不当引起的,那么调整饮食、改善生活方式才是解决之道。


1560499173740663.jpg




Copyright © 2018 灵源药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2830号
网站建设:一九网络